翻页   夜间
迎天书院 > 血豹 > 第十二章英雄沉浮长江 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
 
第二天吴诗瑶和陈子豪忙完后,一同来到田书新的帐篷中,田书新正整理着漂流的物品以及继尧茂书漂流之后四川飘流队的漂流路线和笔记。

他们俩随手翻着田书新父亲的日记,好奇的问这问那,这才知道田书新的父亲也是飘流队一员。当时重庆归属于四川省,后来才划出成为直辖市。

吴诗瑶和陈子豪一致要求他讲讲当时悲壮的漂流故事。

田书新起身,翻箱拿出重庆带来的小吃给诗瑶和子豪吃,又翻出一本厚厚的大本子,里面每页都粘贴着报纸剪下的漂流照片和报导。顺手递给每人一罐哈尔滨啤酒,打开后碰杯共饮了一口,侃侃而谈。

“1985年,美国人肯·沃伦来华申请开发长江漂流引发国内的漂流热,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摄影师尧茂书,只有极简陋的装备,说白了就一条橡皮小船,但是凭着冲天的爱国勇气要抢在美国人之前,自己独自一人从长江源头开始漂流,不幸的是,刚刚进入金沙江就遇难了。同年9月5日,《四川日报》头版以《长江祭壮士》一文高度赞扬了尧茂书的行为。

1986年4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牵头,在四川成都成立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

河南洛阳八名青年也自发组织,自筹资金又组建了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两支队伍抢先一个月在长江源头下了水。

(保存于四川大学博物馆内的介绍信照片)

(保存于四川大学博物馆内当年的漂流船照片)

美国漂流队有全套的高科技装备,防水电台,相机,防水罩,煎锅,睡袋等。必胜客的创始人之一鲍勃·齐斯霍姆还捐助了5000美元,还有让中国队特别羡慕的几条漂流船。

中国的科漂队装备稍好,洛阳漂流队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更没有任何漂流经验,只能和美国队比勇气,比天时地利,还要笨鸟先飞,每走一步,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对他们来说都是创造。

(当年的中国漂流队照片)

在源头沱沱河漂流中,美国漂流队一人病逝,中国漂流队也有两人牺牲。但高原上的源头,对长江来说仅仅是涓涓细流,而虎跳峡才是其中真正的生死关口。别说漂流,在离虎跳峡几公里外,震天的水声怒吼就能将人的魂魄惊吓出千里之外。

面对水流湍急无法漂流的的虎跳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每个队内部都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些争执的原因,千奇百怪,有分工不合理的,还有食物分配少的,酒被偷喝等种种原因,但真正核心都是每一个人内心面对死亡的恐惧。

在到达虎跳峡之前已有三名漂流队员牺牲,漂流队里有人为了逃脱最危险的路段,把手包起来,假装受伤,依然在积极的喊:“上上上。”

伤员是不能上战场的,这和战争时期是一个道理。大批记者们徘徊在虎跳峡,成天追问你们为什么不漂流,但有一个女记者给漂流队员签名,写上了一句:“愿上帝保佑你们。”

中国漂流队在漂流船上放了一只狗顺江而下,船被撕的粉碎,荡然无存,狗也不知所踪。最后中国漂流队决定改用密封舱进行漂流。

可真的凭勇气,面对真正的死亡时谁上呢?

密封舱在水中根本无法控制,顺水翻滚。一月前,7月27日漂流队在冲击叶巴滩时,密封舱在水里剧烈翻滚,密封舱被打烂,两名队员至今没有找到遗体。

这次它们在密封舱外虽然又加装了轮胎保护,但叶巴滩和虎跳峡没法比,能否成功没人知道,关键是有没有人敢进密封舱。

9月12日中国队两名队员冲击中虎跳,准备的密封船被大浪打破,一名队员遇难,另一名队员被困在悬崖下的一处凹陷处,次日24岁的记者报道被困事件时被山石砸中,当场身亡。

在这名队员还在解救中时,美国漂流队在极度恐慌中分崩离析,宣布解散。

我父亲开始时就踊跃报名,随四川科漂队跟随在洛阳漂流队后漂流了一个月,后来漂流船破损,回重庆橡胶厂购买军用橡胶艇。单位领导听到有人牺牲后,组织家人同事把他看管起来,就没能漂流。虽然感激领导同事的关心,但也有些遗憾。

面对恐怖的虎跳峡,英雄总还是会有,中国队用密封舱勇敢漂完了下虎跳,在全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漂流队成为英雄。

拥有了政府的支持,在沿途各级政府支援和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漂流队一路高歌,一帆风顺直达长江入海口。

接着是英雄全国巡回演讲。

后来受长江漂流成功鼓舞,漂流队去漂流黄河,哎,死伤惨重。”

听到这,陈子豪、吴诗瑶既感到鼓舞又感到悲壮。不知说什么,田书新同他们对望了一下接着说道:“从此国家不再提倡漂流。现在漂流在全国各地只是局部安全的旅游项目。”

吴诗瑶关切的问田书新:“那你还漂流吗?”

田书新看着吴诗瑶说:“漂,漂虎跳峡!”

陈子豪和吴诗瑶同时惊呼:“啊~”

(当年漂流的密封舱照片)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